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農產品保障供應成為戰“疫”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常務副會長喬彬建議,完善應急體系中農產品流通的“綠色通道”,與大型物流企業建立聯動機制,確保應急農產品的順暢流通。
喬彬介紹,在這場疫情的考驗中,全國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人,在抗疫防控和保供穩價第一線,尤其是在保障湖北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保障市民農產品供應及價格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應急保障能力,體現出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大型公共事件中的重要公益性作用。喬彬建議,疫情過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建立農產品應急儲備體系
本次抗擊新冠疫情期間,蔬菜等生活基本農產品供應充足,山東、云南、貴州等蔬菜主產區,紛紛向疫情嚴重地區捐送蔬菜。整體上運行秩序井然,但部分也存在如何分配、如何更準確地送到急需人手中等問題。
喬彬建議,充分利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特點,結合農產品主產區,建立大型公共事件農產品應急儲備體系,在儲備肉、儲備糧的基礎上,增加蔬菜動態儲備。與此同時,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產區端與大型蔬菜主產區建立長期合作,在城市端與城市社區等動態對接,保證儲備充足的情況下,分層、分需求地動態流通。
“這樣的體系建設一方面日常維護基本零成本,另一方面還能與貧困地區主產區建立長期聯系。”喬彬表示,即便是再發生突發事件,也能有條不紊地快速調動農產品貨源,并且高效精準地定點投放。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多地采取封路、堵路、勸返等措施,農產品物流受阻,由此導致的“生產-運輸-消費”環節無法順利對接。
喬彬建議,后期要完善在應急體系中農產品流通的“綠色通道”,與大型物流企業建立聯動機制,確保應急農產品的順暢流通,妥善處理疫情防控期間運輸難的問題。
建設農批市場數字化體系
喬彬表示,數字化信息優勢及專業化的效率優勢,在大型公共實踐中,起到高效、專業、精準解決問題的作用。區塊鏈、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賦能,有利于支持銷售決策,建立從生產到流通到金融的智能化區塊鏈體系,從而優化供應鏈流程。
喬彬建議,疫情結束后,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數字化體系建設,如市場農產品大數據指揮平臺、應急物流指揮平臺、應急農產品保障平臺、應急城市交通對接平臺、應急合作主產區對接平臺等五位一體的農批市場數字化體系。充分利用新技術力量和大數據紅利,做到關鍵數據高效匯總,為國家在大型公共事件中提供決策支持,提升疫情指揮效率,提升整個農產品批發系統的數字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同時最重要的是,為滯銷主產區提供一個良好的預警和對接平臺。
此次疫情防控期間,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等行業協會,分別在第一時間發出行業保障供應的倡議,帶動全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有序復工,在協調捐款、捐資,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等方面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喬彬建議,應進一步重視國家級行業協會作用,對于重大決策和國家政策,可委托國家級行業協會作為落實主體,通過國家級行業協會的組織、對接、督促和反饋,促進各項政策在地方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