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很重要的一點是扶貧產業能否持續發展。
雖然都是扶貧產業,脫貧攻堅期間發展的產業和之前不同階段扶貧開發所支持的還是有所差異。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主要策略是,通過區域性的經濟增長產生惠及貧困人口的減貧效應。扶貧開發的項目注重效益,因此往往都是有條件、有能力的群體首先受益。在這種情況下,受益群體雖然也都是貧困群體,但他們是貧困群體中的“能人”,因此很多項目相對都比較成功。而脫貧攻堅戰的目標是到2020年不落一人,在很多貧困村,扶貧項目主要是建檔立卡戶受益的項目。建檔立卡戶是過去幾年中反復篩選出的鄉村真正的貧困群體,參與產業扶貧的這些群體往往都存在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很多產業都是由駐村干部來推動的。很顯然,一旦駐村干部撤走,扶貧項目的可持續性就會受到挑戰。
2019年初,在參與了4年的扶貧村的村民大會上,筆者提出河邊村需要進入到自我管理階段的意見。從2015年初開始,筆者在云南省勐臘縣的貧困瑤寨河邊村駐村扶貧4年,建設了以瑤族媽媽客房為特點的嵌入式的小型會議休閑和自然教育為一體的鄉村扶貧新業態,將河邊村的氣候資源、雨林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優勢充分挖掘出來,替代了很難提高農民收入的傳統農業模式,2019年實現村民人均收入倍增。但問題是,小型會議休閑及自然教育的市場運營和日程管理都需要專業化團隊。過去一直都由筆者帶著教師和學生團隊幫助村民進行管理。2019年初,村里決定成立合作社,將村里的年輕人組織起來建立河邊雨林瑤家合作社管理團隊,一方面帶領合作社的成員到外地參觀學習,同時團隊的老師、學生開始系統地培訓合作社的青年管理人員,并且一直通過陪伴工作的方式逐漸提高這些青年農民的管理水平。這些管理工作包括客人入住管理、客房日常安全防火和衛生服務、客房分配以及結賬開票事宜等。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河邊村的管理團隊已經基本上承擔起了河邊村新業態的日常管理工作。隨著團隊老師和學生駐村工作的減少,村里的建設工作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扶貧產業的可持續與否關鍵取決于“人”。駐村干部推動的產業扶貧一定要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未來的鄉村管理人員。河邊村從2015年初就建立了一個河邊青年發展工作隊。在整個建設過程中,筆者和團隊成員一直都與青年發展工作隊的成員工作在一起,這一過程中也培養起了村內有積極性、有技術也愿意為集體做工作的青年人。今天,河邊雨林瑤家合作社負責客房服務和水電工程的成員都是在過去建設“瑤族媽媽的客房”的實踐過程中培養起來的。一般情況下,很多貧困村扶貧項目的組織管理都習慣由村干部來負責,而實際上,村干部承擔著大量的行政性工作,同時還要做自家農活,所以專職管理村里扶貧產業項目是不現實的。因此,筆者在河邊村與村干部共同商量,選擇了幾位有文化、出去打過工并參與了建設“瑤族媽媽的客房”的幾位年輕人。管理河邊雨林瑤家合作社的業務工作雖然不是每天都要做,但是涉及在接待會議期間安排客人入住、餐飲服務、茶點服務、調試設備、會場布置等工作,同時還要及時修理出現問題的水電、網絡,最后還涉及結賬服務、開具發票等一系列內容。這些工作都不是村民所熟悉的內容,一方面需要對這些年輕人進行培訓,同時,這些年輕人本身也需要做家里的農活,管理自己家的“瑤族媽媽的客房”,因此,必須給這些年輕人提供足夠的激勵。河邊雨林瑤家合作社拿出運營額的10%用于激勵管理團隊。
在駐村干部離開以后,確保貧困村的扶貧產業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是多樣的。扶貧產業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村民無法將自己的生產與市場的需求聯系在一起,而且也沒有能力進行銷售。我們發現,很多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在收獲以后都在用名人和地方干部搞電商直播。電商直播可以很好地提高這些產品的知名度,為產品的銷售提供良好的條件。但是,名人和地方干部不可能每天都為不同的農產品做直播。因此,可持續的產品市場銷售是扶貧產業項目在駐村干部離開以后繼續發展的關鍵。對接市場的機制很多,如電商,特別是如果能把農民培養成為懂電商、能開店的新農人,那么,這樣的新農人就會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公司+農戶”也是克服扶貧產業在駐村干部離開以后出現問題的重要方式。“公司+農戶”的主要問題是,當出現利潤時,公司會利用其優勢地位分享過多的利潤;而當市場銷售不好的時候,又傾向于由農民承擔風險。所以選擇好能平衡公司和農民利益的機制非常重要。在一個貧困村莊,一般情況下,駐村干部都非常辛苦,每天都在幫助村里找信息、搞項目、拉投資。很多貧困村的扶貧產業項目都是在駐村干部的積極支持下獲得的,但是,駐村干部往往忽視了培養村民參與扶貧項目的管理。而這一工作往往意義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