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5月9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2019年人民銀行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情況時,重點回答了兩項內容。其中,針對金融支持打好脫貧攻堅戰,他指出,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之年,又遭遇疫情的影響,所以金融扶貧的工作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當前全面脫貧攻堅戰到了最具挑戰性的時刻。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迫切要求,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一方面,脫貧攻堅面臨的任務依然艱巨復雜,剩下的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鞏固脫貧成果的任務非常繁重,局部地方、有的方面還有薄弱環節和工作不足;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困難和挑戰,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在疫情期間,緊急輸血的多項舉措業已就位。過去幾個月中,中央多次關注“時不我待”的春耕春播問題和“三農領域”人員的穩就業問題,而這正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人民銀行也加大了支持力度,推動出臺了包括延長扶貧小額信貸還款期限,大幅提高深度貧困地區專項再貸款的額度等一系列措施,積極統籌好疫情防控和金融精準扶貧工作。
疫情大考之下,決策層仍對貧困地區、貧困戶保持了重點關切,足見其心拳拳,其意殷殷。隨著當前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我們相信農村農業將順利克服上述短期挑戰。不過,應對更為艱難的“硬骨頭”,則不僅要有特殊時期的緊急輸血,更待激活長期的造血機制,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而這正是金融業需要不斷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努力方向。
回顧過去幾年,扶貧經歷過“輸血式”“造血式”等階段,取得的成績令人欣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19年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這在全球范圍內都屬罕見之功。實際上,自1978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國內貧困人口從7.7億人降至目前的500多萬人,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七成。
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業一直奮力在脫貧攻堅前線上,目前已經實現了基礎普惠金融業務的行政村全覆蓋。而在此決勝脫貧攻堅關鍵階段,探索多樣化金融工具與貧困地區的深度融合,提供多層次、立體化的金融服務,是對金融業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是滿足更多元化的融資需求。近年來,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加速,涉農新主體、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村金融需求日益增長,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仍有不少提高的空間。人民銀行2019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未來還要持續加大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投入。鼓勵商業銀行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和業務優勢,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打造綜合化特色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滿足鄉村振興多元化融資需求。這需要各類金融機構,要在現有的服務方式、金融產品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創新,推出有的放矢、更具特色的金融產品。
二是形成多層次、專業化的金融支持體系。實際上,普惠金融針對的主體既包括一些帶動貧困戶發展的小微企業,也包括一些農業種養殖大戶。針對不同層次的客戶群體,應當鼓勵不同業務專長、技術能力的機構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例如,對中低層級尤其是低層級群體的融資服務,可適當多發揮規范的公益性小貸和合作金融組織的作用;對中高層級群體的融資服務,則要多發揮各類商業金融的作用,并鼓勵支持優質的帶貧、扶貧企業上市。
三是應用現代科技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擴展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毋庸諱言,比起“壘大戶”而言,普惠金融具有成本高、相對風險大、工作效率低等特點,而克服“成本困境”,有賴于大數據、綜合信息平臺等新技術的應用。目前,政府、金融機構、企業還有部分試圖挖掘下沉市場潛力的互聯網巨頭都在農村、農業領域深耕,各方不應各自為戰,而應積極尋求合力,在確保信息安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供更大力度、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務。
金融如水,澆灌實體,惠及民生。“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必須要達成的使命。而放眼未來,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之后,我們必將迎來更具挑戰性的防返貧、奔致富的持久戰,金融將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這將是金融機構挖掘新市場、新潛力的精耕細作工程,是惠民生、強實體的綜合挑戰,如何不斷優化金融服務,構建更具針對性、更有力度的支持機制,將是金融機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也將成為為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