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在“防疫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相互疊加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堅持防疫脫貧兩不誤,防止“因疫返貧”“因病致貧”的困境發生?近日媒體約請專家解讀獻策,以下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仇煥廣教授接受媒體采訪的觀點摘編。
1.抓重點、補短板 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恰逢春耕備耕關鍵期、農產品銷售和旅游消費黃金期、務工人員返城就業高峰期,可以說疫情發展態勢直接影響到“三農”發展,進而影響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度。
記者:根據您的觀察和調研,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防疫脫貧兩不誤”的難點與重點分別在哪?
仇煥廣: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疫情對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一是對貧困農戶的農業經營收入產生負面影響。貧困地區大多通過發展養殖業帶動收入增長,疫情發生對貧困戶畜牧業收入影響較大。二是對貧困戶非農收入產生影響。疫情將影響貧困人口的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而這兩項收入占到貧困戶收入的近70%,因此疫情增加了返貧風險。三是當地一些龍頭企業、合作經營組織的脫貧帶動能力受到影響,間接增加了脫貧的難度。
實現防疫和脫貧兩不誤,關鍵還是要認真落實中央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的要求,在疫情風險較低的區域盡快復工復產,對一些脫貧帶動能力較強的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相關扶貧政策,如增加扶貧貸款、延長扶貧貸款的還款期、減免稅收、增加公益性崗位、增加轉移支付等,降低疫情對貧困家庭和扶貧實體的沖擊。
2.防疫復產要把握好“差異化”與“精準度”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一些縣(區)累計病例很少、基本沒有新增病例,這些低風險地區要盡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記者:從縣域治理的角度看,如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營建良好的經濟社會秩序?
仇煥廣:近期疫情防控取得了顯著成效,很多省份已經下調了應急響應級別,這對于貧困農戶恢復外出務工和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縣鄉等基層政府和村委會應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的組織和引導功能,一方面為貧困人口外出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另一方面做好外出就業人員的疫情防護指導工作。例如,對近期準備外出務工的人員,村委會應建議其提前做好自我隔離工作,并定期給予衛生防疫指導,確保不會帶來疫情擴散風險。政府部門可以組織專門車輛將外出務工人員運送到用工地點,盡量避免他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多措并舉拓寬農民就業途徑
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網站信息,截至2月29日,該省累計返崗就業農村勞動力達593.2萬人,其中省外轉移199.9萬人,轉移貧困勞動力157.5萬人。全省2000個扶貧車間中,有1168個實現復工復產。
記者:外出務工是部分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的重要來源。為迎接城市企業復工復產大潮,政府該如何匯聚多方合力,合理安排農民工返城、返崗?
仇煥廣:要做到全國統籌協調“一盤棋”,關鍵是做好外出務工人員輸出地和輸入地的銜接問題。
從輸出地來看,政府應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用工信息服務,同時做好疫情防控,引導農民工科學防控,降低感染和傳播風險。地方政府部門可以采取補助或獎勵等方式引導農民工提前開始自我隔離,優先安排隔離期滿的農民工外出就業。
從輸入地來看,當地政府應該鼓勵防疫條件較好的企業盡早復工,并安排衛生防疫專業機構為企業提供防疫指導服務。用工企業也應該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盡量減少務工人員居住地和工作地點的人員密集度,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權益。